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北京中医药大学


1月 25年
院校概述 · 招生简章 · 公告汇总 本站主頁

属性 公办 本科  所在地 北京市


  北京中医药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北中医”,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共同建设,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北京卓越医学人才培养高校联盟创始成员,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外国来华研究生招生简章

資料來源: 院校官網 整理: 大学志 发布日期:2023年2月6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也是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的高等院校。目前,我校三个一级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均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为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我校面向外籍人士招收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欢迎报考!

一、招生类型

1.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包括课程学习、临床轮转、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等培养环节,其中临床轮转时间不少于2年。

学术学位:

临床方向: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包括课程学习、临床训练、学位论文撰写及答辩等培养环节,其中临床训练不少于1年(具体报名方式将另行通知)。

科研方向: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等培养环节,在学期间须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核心期刊文章(CJCR影响因子≥0.15)。

2.博士研究生

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

二、授课语言

    我校研究生课程为中文授课项目,其中中文授课项目接受考生单独申请。英文授课项目目前仅针对国外合作伙伴成班制招生,如考生单独申请,可与研招办联系(联系邮箱:bucmyzb@126.com)。我校将根据当年申请人数确定是否开班。

三、申请资格

1.申请者为持外国护照的非中国籍公民,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需具有与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水平相当的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需具有与中国大学硕士教育水平相当的硕士学历及硕士学位。应届生需提供预毕业证明;

2.报考我校各临床医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应具有临床医学(中医学或西医学)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报考我校各临床医学院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考生,应具有临床医学(中医学或西医学)硕士学历及硕士学位。应届生需在预毕业证明上标明毕业时授予学位的名称;

3.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4.热爱中医药事业,有较好的生物医学或中医药学知识基础;

5.成绩优异;

6.语言要求:

中文授课项目:至少达到《汉语水平考试》( HSK )四级水平(相关证书最迟应于2023年6月30日前交至研招办)。曾使用中文为教学语言获得中国高校学位的,无须提供《汉语水平考试》(HSK)证明。

四、申请程序

1.登录网站(http://yanjiusheng.bucm.edu.cn),点击“招生就业”——“网上报名”,登录“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外籍硕士/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报名系统”,注册并填写申请表格。

2.通过审核后,需向我办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1)打印网上通过审核申请表格,本人签名并粘贴照片。

(2)个人陈述,要求不少于1000字。用中文或英文撰写。内容应包括个人学习、工作经历,学术研究成果,将来的学习计划,毕业后的个人发展目标等。

(3)两位教授或副教授的推荐信,须为中文或英文的原件(要有签名和联系方式)。

(4)本科或硕士期间全部课程的成绩单原件或经过公证的复印件。中、英文以外文本的成绩单还需提供公证过的中文或英文翻译件(成绩单需标注 GPA,如没有GPA,请单独提交GPA证明)。

(5)经过公证的已获得最高学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应届生为预计毕业证明)。中、英文以外文本的证书还需提供公证过的中文或英文翻译件。

(6)发表过的论文目录、摘要,或者其它能够证明自己研究能力的材料(非英文论文还需提供英文摘要)。

(7)护照(有效期内的普通护照)(有效期应晚于2023年9月)。

(8)语言能力证明。

(9)无犯罪记录证明。

(10)体检报告(英文填写,申请人应严格按照《外国人体格检查表》中要求的项目进行检查。缺项、未贴有本人照片或照片上未盖骑缝章、无医师和医院签字盖章的体检表无效。来华时需携带体检表原件及全部附件)。

✹以上申请材料请务必在申请截止日期之前将PDF彩色清晰扫描件上传至“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3年外籍硕士/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报名系统”,手机拍摄照片无效,不完整或不清晰的材料将影响您的申报。

✹申请材料不全者不予受理。不论录取与否,以上材料和费用一律不予退还。

3.网上缴纳报名费800元人民币。(学校不接受现场缴费,请各位同学通过网上报名系统缴纳报名费,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进行咨询)。

五、申请时间

2023年2月6日至2023年4月6日。

六、材料提交

请申请人将①申请表、②个人陈述、③学位学历证书(应届生提交学生证)、④本人护照的PDF彩色扫描件于申请日期截止前发至研招办邮箱:bucmyzb@126.com,邮件名称请注明“国籍+姓名+申请专业+申请学位+授课语言。

七、招生专业

中文授课请见《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留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附件 1-2)。

八、复 

(1)复试内容及形式

硕士:综合面试(60%),本科阶段必修课成绩 GPA(40%),具体复试由申请的学院组织。

博士:综合面试,具体复试由申请的学院组织。

(2)复试时间

硕士:2023年4月中旬(预计时间) 博士:2023年5月中旬(预计时间)

具体内容及时间另行通知。

九、录 

学校根据考生的复试成绩确定录取名单,录取通知书于6月底前(预计时间)发出。

十、入学时间

2023年8月底9月初(以录取通知书时间为准)

十一、学 

中文授课:硕士: 38000 RMB/年 博士: 47000 RMB/年

十二、签 

被录取的学生须持录取通知书和来华学习签证申请表(JW201/202)到中国使馆申请来华的学习签证。学生在抵达中国后30天内需要到国际学院签证科将X1签证转换成学习的居留许可。

十三、奖 学 金

1.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别奖、专项奖等)

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驻外使(领)馆、有关机构受理学生申请,报送申请人信息,分配(商请)学校录取,反馈录取信息。详细申请条件及流程请参见:

http://www.campuschina.org/zh/content/details1003_122937.html

2.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水平研究生项目)

①请在2023年3月10日前到http://www.campuschina.org完成中国政府奖学金申请并上传申请材料(留学项目种类为“B类”,受理机构编码为10026),具体步骤见附件3;

②同时向我校提出申请,申请时间截止3月10日(申请程序、材料提交见上第四条、第六条)。我校将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经专家评审(笔试或面试)最终确定推荐人并通过邮件发送预录取通知书(缺少预录取通知书将无法最终完成网络申请);

③推荐人须于2023年3月24日前补充完成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个人网上申报,申请材料中须包含我校出具的预录取通知书;

④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对我校预录取候选人资格及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奖学金授予名单;

⑤我校将通过邮件告知奖学金获得者并公布奖学金获得者名单,将《录取通知书》和《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签证申请表》(JW201表)邮寄奖学金获得者。

申请条件及流程详情参见网址和附件3、附件4:

http://www.campuschina.org/zh/content/details1003_122938.html

3.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2022年标准)

新生:所有自费新生均可申请,金额如下:

硕士:1.2万RMB/人,博士:2万RMB/人。

二年级及三年级研究生:需通过学业成绩及学术成果综合评价后,根据当年奖学金名额分配名额,金额如下:

硕士一等奖3.8万RMB/人,二等奖2.66万 RMB/人,三等奖1.9万 RMB/人;

博士一等奖 4.7万RMB/人,二等奖3.29万 RMB/人,三等奖2.35万 RMB/人。

4.外籍硕士新生奖学金

所有自费硕士新生入学后均可申请, 根据复试总成绩确定等级,金额为 6000RMB/人(2022年标准)。

注:奖学金具体金额及相关政策见以当年奖学金评定政策为准。

十四、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 11 号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29

联系电话:+86 10 64286502

网址:http://yanjiusheng.bucm.edu.cn/index.htm

电子邮箱:bucmyzb@126.com

以上内容如有变动,请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最终解释为准,并请及时关注我办网站更新。



23 01/A
院校简介

资料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_院校官网 | 资料整理:大学志 · 华侨港澳台招生组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6032人,专任教师161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0.34%。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6人,并拥有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从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将“以文化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166人,其中研究生5683人,本科生8894人。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38人,继续教育学生295人,网络教育学生32466人。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药事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医骨伤科学16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


  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项、二等奖21项。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56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灸用艾绒》和《中医四诊操作规范第三部分:问诊》成为国家级标准。


  学校现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岐黄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与港澳台工作部(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继续教育学部、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现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学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3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近年来,学校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搭建了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平台,建立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和第八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另有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17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4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3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44个。


  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到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996年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项目。率先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办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学硕士学位项目。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的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2019年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合作,在美国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儿科门诊,持续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


  学校于1991年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首创了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先后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俄罗斯中医中心成功取得俄罗斯联邦医疗机构资质,成为俄罗斯第一家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医特色医院。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积极推动针对西医生的中医学历教育,两届中医学硕士学生已经成功毕业。美国中医中心瞄准中医特色及医学前沿,围绕癌症、癫痫、儿科疾病、生殖疾病等成功举办多次高端学术会议,正成为中美两国在医学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


  学校主办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4本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的重要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北大核心、科技核心和CSCD数据库,入选T1级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和《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荣获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F5000)”“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和“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等。


  迈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守正创新作为发展思路,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全面建成中医药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资料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
各项数据截止到2022年3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市面向港澳台招生院校鏈接





   本頁引用教育相關官網及大學官網一些資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具體信息請以官網公布為準。



大学 - 校徽


image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4 年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4年外国来华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工作办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外国来华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2年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工作办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年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工作办法

官網鏈接


center

大學概況


中文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外文名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UCM
简    称
北中医
创办时间
1956年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医药类
学校特色
双一流(2017年、2022年入选)
全国重点大学
教育部直属高校、省部共建高校
211工程(1996年入选)
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年入选)
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入选)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
现任书记:谷晓红、现任校长:徐安龙
本科专业
12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7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4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2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9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3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2个
二级学科15个(一级学科涵盖)
院系设置
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
校    训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校    歌
《承诺》
校庆日
9月3日
地    址
和平街校区: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望京校区:北京市朝阳区中环南路6号
良乡校区:北京市房山区阳光南大街与白杨东路
深圳校区:深圳市坪山新区(在建)
大连校区:大连瓦房店市(在建)
院校代码
10026
主要奖项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截至2019年12月)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8项(截至2019年12月)
知名校友
王国强、陈啸宏、王永炎、汪建、林洪生等
知名教师
王国强、陈啸宏、吴刚、王志勇、毛群安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

版權聲明
 
註:點擊學校名稱進入院校本站主頁,查看院校詳情、报考公告、简章目錄等。(共計:428所,更新:2025年4月23日)

 

最新高考汇总

2025年
招生院校

2025年4月23日

2025年
本科生招生

2025年1月15日

2025年
研究生招生

2025年1月10日

2025年
报考指南

2025年1月10日
To Top